营造视野:日本京都清水寺三重塔建模与结构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日本京都城市中古代建筑有些是后来重建的占的多不多 营造视野:日本京都清水寺三重塔建模与结构分析

营造视野:日本京都清水寺三重塔建模与结构分析

2024-06-02 04:5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(3)日本晚期木塔乃至建筑屋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“小屋组”结构,简单解释就是两层屋面内部草架,有些类似于江南地区的“覆水重椽”。如清水寺三重塔的顶层,檐椽、飞椽构成一层屋面,上面又有一层屋面(不过被连檐之类的挡住了,外表上看起来像一层),两层屋面之间是细密的草架,但这些草架被天花板或者化妆垂木遮挡住,是看不到的,仅有某些仓库建筑草架的裸露的。小屋组结构原理类似于桁架,这种结构导致了日本玩起建筑没有举折,屋面较为僵硬。

(4)“累叠式“构架。顾名思义,就是各个结构层之间是水平相叠,正如佛光寺东大殿可以分为柱框层、铺作层、屋盖层,就是典型的累叠式构架。日本木塔外檐每层柱子立在下层柱脚枋上,是典型的累叠式构架。不过清水寺三重塔结构已经有所进步了,除了塔心柱,内部四根柱子都是通柱,但还是没有起到主要承重作用。

下面再介绍一些细节。

日本很多建筑往往底层设置平座,平座边缘用短柱支撑,日本谓之“高床”。 中央的夯土基座叫“龟腹”。

日本古建筑的转角斗拱做法,比较值得注意的是鬼斗,这种斗的斗底相较于斗顶,旋转了90度。鬼斗虽然不是日本古建筑特有构件,但在中国十分罕见,在云南(如海秀山古建筑群)、四川(如阆中)、陕西(如长武昭仁寺大殿)等个别古建筑。而在日本则广泛适用于古建筑的转角处。

作为和样建筑,清水寺三重塔使用了和样常用的三手先斗拱(实际上和样建筑的斗拱最多也就是三手先),中国按宋代叫法是六铺作出三跳。斗拱第三层令栱上使用了齐心斗,不出昂,也是日本和样建筑的风格,与之相比,南宋传入的禅宗样建筑斗拱则带昂。

柱子之间相互拉结的是长押,这是日本建筑的特有构件。 由于日本古建筑柱子之间相互拉结较弱,地震又十分频繁,所以采取了长押来拉结柱子,稳定框架结构。长押从下到上可分为地法长押(类似于地栿)、腰长押、内法长押。长押与中国的额枋不同,额枋是榫进柱子的,但是长押是固定在柱子外围,用钉子钉在柱子上的。

内法长押之上为头贯,也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普拍枋。

清水寺三重塔的补间,斗子蜀柱,在日本被称为“间斗束”,也是和样常用做法。实际上可以通过补间也区分日本建筑风格,和样补间都是间斗束(昂),大佛样补间是游离尾垂木(也就是昂),禅宗样补间是补间诘组(补间斗拱),折中样补间是混合使用,如鹤林寺本堂的补间是一个驼峰(蟇股)加一个一斗二升。

清水寺三重塔的平座由插在柱子上的悬挑构件挑起的,悬挑构件上立平座枋(自己起的名字),平座枋上放置斗拱,斗拱上立平座。当然,这种平座只有观赏功能,并不是供人登高远眺的。清水寺三重塔的平座还有楼板,而法隆寺金堂的平座干脆连地板都没有,光有一个栏杆。

清水寺三重塔的寻仗绞角造(即寻仗末端相交),明显见到寻仗末端上翘,这是江户时代流行的做法,而早期的佛隆寺金堂、元兴寺小塔等建筑的寻仗末端是平直的,没有上翘。而如今一些仿唐建筑(如宝山寺)的寻仗末端也上翘,不知知为何要将江户风格移花接木到仿唐建筑上。。。

图中黄色的圆柱形构件叫做桔木,也是日本古建筑特有构件,日本古建筑出檐深远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它,但在外部是看不到的,被连檐挡住了。

图中标注的蓝色构件叫做柱脚枋,是用来承托上层柱子的。这个构件放置在下层屋面的椽子上。这样就比较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杠杆效应:柱子给檐椽向下的压力,通过檐椽传递,承托起深远的出檐。正是因为柱子可以立在柱脚枋上,日本早期的佛塔(如药师寺东塔)可以每层收分可以内收很大的距离。但这种屋上摞屋的结构也造成了日本塔每层之间联系不紧密,容易腰折,出现过下层完好上层上层被台风吹翻的情况。

塔心柱立在底层的十字形大梁之上。

底层用于放置佛像的空间,用了精致的天花板遮掩上层的结构。如果非要登塔的话,底层天花板上有个“维修通道”,可以打开,从里面爬到塔上去,实际上八坂塔也是在天花板上开小洞上二层的。

位于柱子两侧的断面为三角形的构件就是长押。

欢迎转发朋友圈,

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。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